分类归档 全部文章

通过孟繁永

冀州的焖饼网www.menbing.com

哈哈,你喜欢这个域名吗?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虽然焖饼不只是冀州的,但我还是觉得挺有意思,希望这个网站能办好

通过孟繁永

你也看世界杯吗?球!

南方水灾与世界杯

南方水灾与世界杯

来源:http://news.cntv.cn/china/20100622/103694.shtml

通过孟繁永

绝对的权力与不绝对的真实

接服务器托管商通知,电信即将启动白名单,实在是不知所谓,在天朝网站本来就是要备个P案的。现在又要另外报个所谓的真实信息,是自我否定吗?

但作为P民,又不得不去填报,这就是绝对权力的价值。只是真的能拿到他们希望的真实信息吗?P!

通过孟繁永

大学的毕业典礼:华科校长的致辞和武大校长的讲话

请欣赏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的致辞:

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等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历历情景;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

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请相信我,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都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

来源非官方地址:http://space.30edu.com/04313661/ReadArticle.aspx?ID=4b5dd81a-277d-4323-aa50-7783f20a6674

如果你愿意,请接下来把玩下武汉大学现任校长、马经教授顾海良的讲话: 阅读更多

通过孟繁永

伪作非谎言:“耶鲁校长:中国大学是人类史上最大的笑话”

伪作如下: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日前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引起了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中国大学的激烈争论。

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 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而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路。”“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他们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

中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息相通”,“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他们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

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

“文科的计划学术,更是权力对于思考的祸害,这已经将中国学者全部利诱成犬儒,他们只能内部恶斗。缺乏批评世道的道德勇气。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学者。令人失望。”施密德特为此嘲笑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

他嘲笑说“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由于当前经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施密德特对此说,“作为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的最早倡议者,我要说,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大学的学院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

他说大学应该“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根本无需回答它是否对公共事业有用,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备社会价值等”,反之大学教育就会偏离“对知识的忠诚”。

对中国大学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科研造假等学术腐败,施密德特提出了另一种观察问题的眼光,他说“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政权是腐败的,那么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同样会骇人听闻的腐败”。

他还说“中国这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教授。”

施密德特认为中国大学不存在真正的学术自由,他说中国大学“对政治的适应,对某些人利益的迎合,损害了大学对智力和真理的追求”。

他提出“大学似乎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因此,大学“必须充满历史感”,“必须尊重进化的思想”,“同时,它倾向于把智慧,甚至特别的真理当作一种过程及一种倾向,而不当作供奉于密室、与现实正在发生的难题完全隔绝的一种实体”。他说“一些民办教育,基本是靠人头计算利润的企业。”

辟谣如下:

New Haven, Conn. — Yale University has been contacted regarding rumors that Benno C. Schmidt Jr., former president of Yale University, criticized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the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general. These alleged disparaging remarks purportedly appeared in a Yale publication.

Yale University has contacted Mr. Schmidt concerning these rumors. “I have never said anything about Chinese universities that has appeared in a Yale publication,” Mr. Schmidt told Yale. “Most importantly, those quotes are not my comments and they do not reflect my views.”

PRESS CONTACT: Office of Public Affairs 203-432-1345  (http://opa.yale.edu/news/article.aspx?id=6926

PS:近日仍然在读五四运动史,对照到民国时,最严密的组织既非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而是由北京学联而逐步扩散最后凝聚在一起的中华民国学联,其中学生的力量又高于教授。到后期,学联被两党利用了而已。

通过孟繁永

食堂变奏曲

某所在的出版集团投资建了一个食堂,大厅内张贴标语云:“低成本经营 高利润服务”(大致意思),我跟一位领导吃饭时指出这标语太实在了,真真是把心里话讲出来。

后来一直想把它拍下来做个纪念,今天早上又看,发现后面一句变成了“高质量服务”,甚为遗憾。

反观开办以来菜价持续攀升,他们倒是一直在践行最初的诺言,作为一个消费者,心中当然有不平。但作为一个纳税人,倒是觉得他们做得有理,我交了税给国家,国家掏钱办国企,国企赚钱,而不是再跟国家要钱,相当于不再跟老百姓要钱,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样一想,心中的疑惑和不平也就消解了。

通过孟繁永

回归乡村 当梦想照进现实

当沉静下来一个人孤独的体味家庭的温情的时候,乡村变得美丽起来,蓝蓝的天空飘着边缘清晰的云,遍地的绿色如洗。尽管村官无能,镇官无才,县官无德。

想回家的念头由此而生,但是为长久计,又不得不考虑一下回去是个什么状况,一个更加严密的网会罩上来,而且不再能够逃脱,回家,不是归隐,不得归隐。

只有去西藏,那块只要安省就没有太多管束的地方,只是我做不到。像他们——

回归乡村:城市人的不了情 文/小7

先说说两件身边的事:

“生于1984年的范继辉终于下定决心,等到今年的年终奖发完,就逃离北京。”记得在读10年2月的一期《南方人物周刊》时,我正在北京的郊区写书混饭,纠结不堪。范继辉是我大学学长,校报社的前辈,也是我们那一撮曾怀揣着光荣与梦想,立志进入媒体去激扬言论、影响社会的娃们的榜样。他率先混入北京,最后入凤凰工作,让当时还在大学里的我们心生艳羡。不过他终究选择了离开。他在博客中写道:“毕业之后来北京,算来已经两年半了,真是一转眼间。这将近一千个日夜,有梦想,有彷徨,有期待,有失落,更多的却是无奈,这座居大不易的城市,让我所有的努力,都只能悲惨的作为鸡肋的注脚。……我也常常问自己,努力了吗?目标明确吗?成长了吗?生活越来越有意义吗?但我发现,这些问题都难以回答。在城市的高楼之间,车流之中,匆匆擦肩而过身影的背后,刚刚想好的几句话如此荒谬无力,瞬间飘散﹑消逝。”

之所以如此大段引用这位学长的话,是因为他的话真切刺痛了我来北京以后的状态,也可作为在大城市打拼着的年轻人们的心理注脚。现在,他已经回到家乡,在当地政府做公务员,谈了个女友,“平平淡淡、淘米做饭”。

一次和现在我所在单位的同事聊天,聊到她的西藏之旅。她说她在拉萨一家酒吧遇到一对年轻夫妇,这对年轻夫妇就是那家颇具格调,带书店和咖啡厅的酒吧老板。他们的故事让她感慨万千。他们曾经都是上海的白领,从大学恋爱到工作、结婚,虽然婚后彼此收入都很高,但是越发觉得俩人之间变得无话可说,虽无吵架,平静依然,但彼此都再也无法承受这种状态。最后,他们决定离婚,但是当做出这个决定后,又感觉曾经那段美好的感情如此结束太过遗憾和不甘,于是他们在准备签离婚协议书时又决定都辞去工作,去西藏旅行,换一个环境,若还是彼此无话可说就回来真正离婚,算是为这段岌岌可危却难以割舍的感情,做最后一次挽回的努力。在双方家人的极力反对下,二人坚决辞去了工作来到了西藏,令他们惊讶的是,当辞去工作,抛掉压力,逃离喧嚣,回归到一种纯粹而干净的自然时,他们突然间如曾经恋爱般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快乐。最后,他们没有离婚,而是留在了西藏,开了一件小酒吧,“恋爱、旅行、看书、陪客人聊天”。

在写这期稿子时,我就不断地想起这两件事,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在心里流动,宛如一场令人食欲大开但不知如何,或不敢去动筷的盛宴。这两件事的背后,正好对应着两个现在为人熟知的“概念”:前者对应的是“逃离北上广”;后者对应的是“回归自然”的“时尚选择”。

我觉得,不管是媒体所定义的被迫“逃离”,还是主动“回归”,都是一种可见可感可触摸到的“现象”。或许在心灵深处,一些被迫逃离的人,却是以一种主动离开的姿态来掩盖那种会被身边人定义为脆弱和焦灼的表情;一些主动离开的人,反而又以一种被迫逃离的姿态来避开那种会被身边人不解和追问的麻烦。所以,我想在这种姿态和表象背后,确是有一种内在的文化心态和外在的社会原因,在现代社会的重压与时尚定义的姿态下,这种“逃离”也好,“回归”也罢,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和合理的解释。

寻梦
人生在某个角度上来说,就是一个寻梦的过程。很多时候,只是年少时的一个偶然的机缘,一个突然的想法,都可能成为一个人的人生追求,而这种追求,总带有一种梦想的光荣色彩。雨果曾说过:“有了物质,人才能生存;有了理想,人才能生活。生存与生活有什么不同呢?动物是生存,而人则应该生活。”带着这种理想之梦,我们开始了生活。

走在那些高楼林立的大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那万千表情之下,隐藏着多少由年少轻狂、宣言立志,到希望渺茫、深埋心底的梦想呢?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梦想似乎都极备“功利性”,当然,这种“功利性”并非单纯指金钱和名利,其中更多包含着的,是那种渴望被别人认可并去影响别人,渴望能证明自己并去指导别人的冲动。于是,挂钩于这种梦想的实现之地,便集中在了一线的都市。因为那里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挑战,更广的平台。于是,万千人流,流淌在大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梦。这种寻梦的冲动,在人年轻时候,就如一股难以抗拒的潮流,即使是长辈们的担心忧虑、过来人的谆谆告诫,似乎都无法阻止我们寻梦的脚步。正如西班牙作家、诗人塞拉所言:“对于年轻人来说,未来是一个仙境。”

但是,当梦想遭遇现实,当沉默代替希望时,经过岁月的打磨、世事的陶熏后,我们开始学会冷静地坐下来,开始习惯去花很长的时间,去回忆,去思考。这是一个心态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的临界点,每个人各不相同,但都是一个会经历的人生阶段。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将此定义为一个人真正“成熟”了,或许可以这样说,但这里所言的“成熟”,其中包含着一种激情减灭、梦想丢失后的“老化”之意。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一个人,在青年追梦的时代,就因为能力和机遇得以实现了他的理想,那么他们那种人生积淀下来的冷静与沉默、思考与回忆,与之相比,是不是不可相提并论?当然,这其中肯定有很大的区别,但究其实质,却有很大的内在统一性和相似性。这种统一和相似集中体现在一个重新“寻梦”的过程。

什么叫“重新寻梦”?简单而言,就是一种“回归意识”。回归意识不代表着放弃年少时期形成的“最初的梦想”,而是在历练人生和观察社会以后,自觉地把原来的目标化理想,转变为一种“心灵的守望”。即,很多的理想和愿望,一来在现实社会里无法去实现;二来,若要实现,就必须放弃那种理想的纯洁性,理想就会变质。在这样的认知中,我们开始在思想上渐趋形成一种浓厚的“回归意识”。这种回归意识,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入世和出世的人生过程中也得以充分地体现。比如陶渊明,青年时期,他亦怀有一种大济苍生、建立功名之志。在其《杂诗》中,我们看到陶渊明写下:“忆我少壮时, 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 蹇翮思远翥。”但其十三年的仕宦生活,使得他目睹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匪夷所思,以至从怀揣理想,抱负远大,直至失望、绝望,最后辞官归田。所以其《杂诗》后面紧接着写道:“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所以,立足现代社会的个体,一部分人因为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了现实的压力和挫折而认识到那种艰难而退却,或是由此而重新界定了人生的意义而离开;另一部分人,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实现了他的梦想,但是在此之后,他也会认识到成功背后,其实很多是对梦想的妥协,渐渐地只是名利之求,早已与所谓的梦想脱节。而且他们也一直为世俗意思上的成功所拖累,为世人为他制定的种种标准所束缚,他们中的一部分,就更加有一种回归的意识,去逃离那种与梦想脱离的负累,重新去寻求另外一种梦,一种带着最初之理想回归自然、自我品位的梦。

有人会认为,这种回归意识是一种妥协,但我并不赞同。其实,回归意识却是一种反抗。正如塞格林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借一个十六岁的中学生霍尔顿之眼,“以天真无邪的坦率言辞,鞭挞了虚伪、贪污腐化和道德败坏”。最后不愿妥协的霍尔顿回归到自然,成为了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和反抗者。

寻根
来北京后,我也一直有一种飘摇的感觉,不管是在媒体工作,还是自由写稿,总未能体会到一种踏实感。忽略掉那种外在的压力和行业圈内令人失望的现象,我曾和一位友人聊天时谈到这种困惑,那就是一直自以为适合漂泊,从不恋家的我,不知怎么越发有一种难以自明的不安全感。友人说那是因为你走在北京,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你的,而你回来的话,走在街上,你觉得这一切都是你的,因为你太熟悉他们了。当时我听到他这样对我说,心里着实被刺痛了一下,我那晚反复地听着崔健的《假行僧》和王杰的《回家》,在“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让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和“我不在乎有没有梦里的天堂,握在手中的票根是我唯一的方向”的同样带着忧伤,但反映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的歌词里,我找不到答案,或者说不管哪一种态度,都是答案。

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都市被渲染成实现梦想的天堂,被认作是挥洒青春的热土,在这种观念下,造就了一批城市白领、行界精英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农民工、校漂族和蚁族等。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都在大都市里拥挤着生活,为自己找到一丝空间,为自己开拓一片天地。庞大的人流和巨大的承载压力,使得都市生活变得麻烦与紧张,在中科院最近公布的中国50城市上班耗时排名中,北京为52分钟,广州为48分钟,上海为47分钟,仅由此就可见,在都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工作生活的压力。在这种长期的“都市情结”中,近几年,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些“逆反”:名校毕业生,放弃选择留在都市还回乡养鸭、卖鸡蛋;越来越多的高收入白领辞去高薪工作回归乡村或选择舒适的小城市安家;大量时尚杂志和商业机构也开始向人们大肆宣传乡村生活的舒适与浪漫。

在媒体对那些选择放弃都市而回归到小城市,回归到乡村的人们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之所以这样选择,除却都市的生活重压外,更有一种浓厚的心灵寻根情结。而这种寻根情结,也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从乡村走出来到城市打拼,在异乡漂泊的人们,对家乡的那种依恋。我曾在大学里做过一些相关的社会调查,在和一些农民工聊天时,我发现他们很多都是想回家的,出来打工,多数是被“逼”的,因为种地无法满足家庭生活的开支,最大的开销就是子女读书的费用。他们很多人的打算都是在外挣够了钱就马上回家,对家里的那种自由、怡然抱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在赵本山主演的那部《叶落归根》里,本来近乎荒诞的情结,却使得在外打工的人们热泪盈眶,他们终究是无法割舍那段土地的情缘,因为那是他们的“根”;另一方面,很多从小就生长在都市里的人们,以及很多因为历史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漂泊异国等的人,在中国传统的“寻根”文化下,带动了持续不断的“寻根”潮,在这种寻根的过程中,有些人就被那种家乡的宁静之美、自然之美所震撼,从来未曾在都市体会到的那种舒畅,犹如蜷缩太久以后得以尽情伸展,将他们留在了那里。

不管中国的寻根传统存在着多大争议,也不管寻根文化的某些方面在现代社会开始变质,但立足一个个体,一个主动寻根,回归自然的人而言,我们从来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评判,因为那只是一个人的选择,一个人寻求安宁与踏实的选择。

寻己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手机》,以其突出的现实和讽刺意义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其实,看里面的两个主角:王志文饰演的严守一和陈道明饰演的费墨,都同样地处于一种困境中:那就是找不到自己。在北京文化圈内颇具影响力,在外人眼里非常成功的主持人严守一,和学者费墨,其实都在纠结着自己的心灵。在那些光鲜的荣耀环与混乱的文化圈后,严守一和费墨,最后一个选择了逃避——去爱沙尼亚疗心灵之伤,一个选择了回归——去大学教书。剧中,费墨教授的“我究竟在干些什么?”之问,想必是现在成天忙碌于大都市的人们,经常无奈感慨的自问吧。

在《道德的系谱》一书的前言中,尼采说:“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的确,“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音”,但是这并不会阻碍我们一直去“认识自己”。人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即使如哲人所言,我们不可能了解自己,明白自己,但是,如果你没有一种去认识自己的心态,没有一种去反省自我的意识,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如行尸走肉,毫无意义。此外,从哲学层面回归到现实生活,认识自己却是一种可能,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的反思和选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遵循内心所想,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是,飞速的城市化进程、文化让位的经济唯一指标、繁复而多变的观念影响,使得现代人本身就缺乏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的意识。在这样的前提下,生活在大城市的喧嚣下,置身于大都市的繁忙里,别说自我认知,就连我们的思想,都不是我们的,而是上级的、媒体的、广告的;被强加的、被赋予的、被接受的。故而,在长期的思想真空和反省缺失下,都市人开始发现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开始需要一个安宁的环境去重塑自己的思想,以抵抗那种极度空虚和无聊的人生状态。于是,他们便逃离都市,回归乡村,寻找一个远离喧嚣、远离世俗纷争、远离磨灭个人独立意识的自由之地,来思考自己、梳理自己,以期充实自己、实现自己。

当然,这种回归,需要建立在个人认识的深入和反抗束缚的勇气之基础上,当你矛盾于大都市的“便捷”(如文化、娱乐场所的完备)与“麻烦”(如交通问题、污染问题等)时,或许你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那种现代都市的生活状态对人独立意识摧残的实质。

寻梦、寻根、寻己,回归乡村,找回自我,或许是一种渐趋“流行”的趋势。但我们希望,若有一天,为了一个梦想,一份感情,一种自我,不会因为城乡差异而成为一种抉择时,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

(本文为《社会观察》杂志约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人收藏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a68a0e34f562e3df

通过孟繁永

国内部分城市文化宜居性比较 武汉公益状况堪忧

数据采集自豆瓣网的同城栏目:http://www.douban.com/location/world/

人数用的是各城市的豆瓣网友数量,采集时间为2010年6月21日14:00,以下图表均采用百万人口为单位。

音乐/演出

音乐/演出

音乐演出类活动集中在北京、上海,第二批队的杭州、广州、成都、深圳、西安、武汉、郑州等城市与其有一定差距。

展览

展览

展览类活动集中在上海、北京两个城市,与第二批队差距拉开较大。估计展览这活和政治、金融的关联度较高。

电影

电影

电影类活动以北京最为活跃,其他城市相对均衡,电影放映受场地和受众限制较小。有个厅,有个投影就可以放盗版碟了。

讲座/沙龙

讲座/沙龙

讲座/沙龙类活动以上海、北京最为活跃,与第二批队城市拉开较大差距。比较奇怪的是武汉、西安、南京等作为高校云集的城市竟然如此的落后,是不是因为高校开放性不足呢?

戏剧/曲艺

戏剧/曲艺

戏剧/曲艺类活动以北京、上海、杭州、广州较为活跃,其他城市明显较差。与电影类活动形成强烈对比,喜欢现场演出的还是去北京上海吧。

生活/聚会

生活/聚会

生活/聚会类活动以上海最为活跃,大概这里生活节奏较快,单身小青年们比较喜欢开放性的社会交往吧。

体育

体育

体育类活动相对比较均衡,但也可以看出大致和经济发展程度有一定关系。

旅行

旅行

旅行类活动集中于上海、北京、深圳这类人员流动较大的城市。深圳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

公益

公益

公益类活动没啥好说的,只一句:武汉真的太差了!

总结一句,如此的情况,不去北京上海又去哪里呢?!

通过孟繁永

20100618“文化湖北”音像精品工程简介

按:昨天(2010年6月18日)在东湖滨湖大厦开了 “文化湖北”音像精品工程·土家歌舞 选题研讨会,与会相关专家有:国家一级作曲、音乐评论家黄中骏,国家一级作曲、省音协驻会副主席方石,国家一级导演、词作家贺沛轩,国家一级作家、市作协副主席田天,武汉音乐学院舞蹈教授柳雅青,长阳资丘民族文化馆馆长田玉成,湖北民族歌舞团团长刘锵,湖北社科院楚文化研究员张硕等,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文化厅、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讨论。省新闻出版局出版管理处处长胡伟主持会议,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马莉作总结发言。与会人员对会议的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讨气氛自始至终热烈。会议对 “文化湖北”音像精品工程的立意和整体框架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做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证,对土家歌舞的创作和整体运作展开了充分讨论。会议取得多方面积极成果。现将项目简介放在博客上,希望得到批评和建议。

“文化湖北”音像精品工程是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直接组织和策划的大型文化音像精品出版项目。省新闻出版局委托九通电子音像出版社牵头,意在谋求全省相关文化、广电、研究机构、大专院校、演出团体以及音像出版单位广泛参与,集中全省优势资源,共同完成这一公益性的文化建设工程。
该项目选择湖北独有的,同时又足以跻身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的文化现象及艺术形式,进行有序开掘、系统整理和完美呈现,打造高水平的文化音像精品,以展示湖北作为文化大省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其神奇魅力,为塑造“文化湖北”新形象、建设文化强省添砖加瓦。

该项目题材选取要求具有独特性,素材要求原汁原味原生态,创作班底要求全国一流,作品整体要求立意高,开掘深,简约而深邃,大气而恢宏,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该项目以数字化出版技术为支撑,立足立体化开发和传播,以电视、网络、图书、音像制品为具体传播载体,以音像精品(视音频艺术)为最终呈现形态,力图通过艺术审美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进湖北,了解湖北,认识湖北,也让湖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该项目为十二五规划项目,在容量控制和时间安排上有一定的开放性。在项目容量上初步安排14个选题,随着深度策划和项目的全面推进会有一些增删取舍。在时间安排上,算上2010年,我们最多可以用六年时间全力打造这个项目。我们对这个项目的定位不是获奖,而是观众喜爱的音像精品;不是短期的形象工程,而是长久的建设性文化工程。

下面是初步安排的14个选题,选题目录为暂定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选题内容和作品名称都会有调整。

1、原生态的魅力——土家歌舞采风(电视片、网络视频、音像、图书)
2、大美黄梅——黄梅戏溯源与审美鉴赏(电视片、网络视频、音像、图书)
3、叩问武当:解读神秘的武当道教音乐(电视片、网络视频、音像、图书)
4、对话武当:揭秘神奇的武当道教武术(电视片、网络视频、音像、图书)
5、游走“江”“湖”——荆楚民俗采风(电视片、网络视频、音像、图书)
6、我的斑马(方言谐音)的武汉——两江三镇民俗趣谈
(电视片、网络视频、音像、图书)
7、大江歌罢掉头东——武汉工业文明巡礼(电视片、网络视频、音像、图书)
8、沧桑之旅——武汉的桥(电视片、网络视频、音像、图书)
9、沧桑之旅——三峡,三峡(电视片、网络视频、音像、图书)
10、湖北获国家级大奖歌曲集成(电视讲座、网络视频、音像、图书)
11、荆楚经典戏剧集成(电视讲座、网络视频、音像、图书)
12 .荆楚经典说唱艺术集成(电视讲座、网络视频、音像、图书)
13、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电视讲座、网络视频、音像、图书)
14、湖北馆藏文物集成(电视讲座、网络视频、音像、图书)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2849a30100k1gl.html(项目牵头单位负责人,九通社社长:袁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