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作为社区图书馆的一种,其服务范围一定程度上局限于人们可承受步行距离。同时也正是为此,其藏书量必然有限。那么如何互通有无?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了,实际情况是到目前为止,网络上除了邀功请赏的新闻报道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农家书屋的具体信息。
我想农家书屋从虚变实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应该接受这个过程,同时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选择更好的路径去推进它,比如我预料后面的发展可能会是这样的:
- 政府投资的意愿阶段性减弱,而民间意愿日渐强烈;
- 有识之士以回馈社会的态度介入到农家书屋的运作中,像做支教老师那样去教给人们如何管理和利用他们有限的知识资源;
- 伴随着出版社抢着上目录的意愿减小,民营书商在国家建立的这个体系基础上趁虚而入,为民众提供实用的图书,周到的服务,以此形成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
- 志愿者和书商的共同参与使得书目数据交换成为可能,第三方联机检索系统出现并逐渐确立地位,一方面为书商提供市场推广咨询,一方面为民众提供“跨屋借阅”;
- 农家书屋联机检索系统区别于OCLC的专家式服务界面,更加强调易用性,以及地域内的资源整合,但仍然可以和OCLC联机。
以上内容纯属臆测,希望图书馆学的同学弄个项目研究研究。
我的小项目:中国农家书屋地图——基于谷歌的电子地图标注服务
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