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武大的工科生陈奎在同事和朋友眼中“很神”——编程时常常情不自禁地哼着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酷爱比才的《卡门》,对门德尔松的作品如痴如醉……这些特质,让陈奎这名“挨踢(IT)人士”平添几分优雅。
陈奎是“血统”纯正的工科生,他身上的艺术气质全拜江柏安所赐。大学四年,陈奎宿舍的四位男生全是江柏安的粉丝,从江柏安开的专业课,到江柏安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再到江柏安主持的“周末艺苑”……他们一路追随到底。
在武大,“陈奎”和“陈奎们”是一种现象,而谈论江柏安并加入他的粉丝群则是一件很时髦的事。
“音乐就像vitamin一样,与我相依相随,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个体征。”江柏安如是说明音乐在他生命中的分量。在说这句话时,他的表情是凝重而严肃的,与课堂上那个故意绕着甜腻的“港台腔”逗学生莞尔的江老师判若两人。
“普及高校音乐教育”是他从教近30年的事业。在他看来,学生选修音乐课程是“一种文化接触”,身心愉悦。他认为,音乐的美感与哲学的理性相贯相通,“学一点哲学,可以对未来和人生有更好的理解与把握;学一点高雅音乐,则可以提高个人的品位和气质。”
在江柏安的课堂上,他常常出怪招,把课堂氛围弄得“险象环生”,常常令学生产生“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激爽感。“请喜欢蔡琴的同学举手。”静默片刻后,终于有位大二女生举手了。“喜欢蔡琴的应该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啊,这位同学内心这么深沉?”女生脸刷地红了,课堂上笑声一片。“不过,你好有品位啊,居然小小年纪就能欣赏蔡琴音乐之美,而且跟江老师是同好耶!”江柏安标志性的“港台腔”彻底“放倒”了大家。“但是,蔡琴的音乐为什么好呢?”江柏安操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趁机发问,接下来,一堂关于乐理、旋律,甚至台湾流行音乐文化的课娓娓道来。
听过江柏安选修课的人,即使后来忘记了具体内容,也会对他的幽默风趣记忆犹新。生命科学学院2001级本科生汪洋在跟学弟学妹推荐江柏安的选修课时,常津津乐道一个段子:一次,他听江柏安主持一场关于箫文化的讲座,一首曲子吹完,江柏安说:“大家觉得这位老师刚才这首《阳关三叠》吹得怎么样?联通用户请发送到1234567,移动用户发送到7654321,小灵通用户发送到不管三七二十一。”台上的江柏安一本正经,台下的学生笑得东倒西歪。
这种讲课风格是天生的?江柏安的回答是:NO!他说多年的经历让他养成了乐观的心态,而且他也很重视来自心理学的启发,“一定要让自己的听话对象兴奋,在这种兴奋的状态下,人对信息的吸收能力是最强的。”这种讲课风格很对学生的路子,很多自惭“五音不全”的同学在上了江柏安的课后,都由衷地说,“江老师消解了我们这些从应试教育体制过来的乐盲对高雅音乐的恐惧。”“自从学会打节拍后,我唱K走调都不明显了。”“高雅音乐并不只属于少数精英阶层,音乐是没有阶级的。”
在学生心中,江柏安无疑是一位麻辣老师,他的波浪卷发、潇洒的捋发动作、正点的“港台腔”、“诡异”的考试方式、答对课堂问题有奖品的小花招等,令学生觉得学习乐理知识虽然枯燥却欲罢不能。
“作为老师,要注意培育、发现和呵护学生的个性,在我心里,学生是天。”当我好奇地提起3年前发生在鲲鹏广场的“校园传奇事件”时,江柏安很平静地说。2007年6月9日,即将赴北大读研的工科学子丁杨,在鲲鹏广场举行了一场几近疯狂的特殊音乐会,他从晚上7:00到第二天9:00,连续将现代派作曲家萨蒂的钢琴曲《烦恼》演奏了840遍,“在毕业离开之前,想实现一个梦想,当作送自己的礼物。”而帮丁杨实现这一疯狂梦想的人,正是江柏安。
在江柏安近30年的不懈努力下,武大学子的音乐欣赏氛围渐入佳境,以经典和民族音乐为主体的“周末艺苑”场场爆满,扭转了流行歌曲独霸校园的局面,这在全国高校也不多见。
如果你在校园里,与一位穿着白衬衫牛仔裤、留着潇洒的齐肩波浪卷发、笑容弧度较大、眯着眼睛很亲和的中年老师擦肩而过,那么,毫无疑问,你邂逅了传说中的江柏安。
“卷发是我的标志,我不舍得剪掉它。”江柏安曾对学生如此戏言。其实,江柏安的标志,又何止卷发?
关于作者